王瓊大概在這個時候自境外攜回的。
) 懂得三心二意和顧客好好交心 「你說我像雲,捉摸不定,其實你不懂我的心。早期曾發生員工為了最低消費和客人僵持不下,硬生生把客人請了出去,實在得不償失。
經過開會檢討改進,讓員工理解服務必須保有彈性,在原則不變的情況下,以能夠提高顧客滿意度以及不影響店家經營方式,先了解客人需求,為什麼不願意點到低消,依照店內目前的來客數判斷,可以提供甚麼樣兩全其美的方法,讓顧客滿意,店家也有生意做,自然皆大歡喜。當你到了星巴克,你會感受到員工的熱情。而我們堅持做無添加健康料理的那份真心誠意,也是遠遠超過我們的價格之上的。樂意 不管你身在哪一個行業,餐飲業、零售業、醫療業、廣告業、甚至是教育業,也不論你是受雇當員工還是創業當老闆,總免不了要和人相處,你以為只有服務業需要提供服務嗎?只要想增加業務、促成交易、提供產品,總是脫離不了「服務」。」 我彙整了這些年來的服務顧客的經驗,簡單的歸納出「三心二意」,作為店裡的員工訓練所用,也提供給大家參考。
珍惜顧客的寶貴意見,懂得換位思考,就能夠同理顧客的需求,情緒的產生是來自供與需的不平衡,只要你願意多花三十秒,關心你的顧客,了解他們真正想要的是甚麼,雖然他跟你聊的是高麗菜,但他可能是沒吃飽,照顧他們的心情,自然他們也會配合店家的規定2014年反中暴動後,越南對台政策趨向彈性,尤其當中國在柬埔寨勢力越來越大,越南也希望透過各種方式和台灣維持半官方和民間關係,畢竟台商是越南重要外資,對越南現階段發展世界工廠定位有正面作用。中國在能源與自然資源開發計畫的主要投資,違背了環境永續的規範,也未刺激足夠的技術移轉或就業機會。
當時,緬甸民主轉型的情況並不甚明朗,甫傳出穆斯林少數團體遭到攻擊,人權團體以及翁山蘇姬皆擔憂歐巴馬此刻來訪會向軍方傳遞錯誤的訊息。當翁山蘇姬在12月14日回到緬甸,大量的支持者從機場列隊到市區,高舉歡迎標語。她將羅興亞地區平民的傷亡歸咎於緬甸國防軍在抵抗若開羅興亞救世軍(ARSA)的軍事行動中意外的連帶損傷。英國廣播公司隨後在去(2019)年12月底以「翁山蘇姬:跌落神壇的民主象徵(Aung San Suu Kyi: The democracy icon who fell from grace)。
在政治改革初期轉向尋求與民主國家的合作,顯得僅是增加對外折衝籌碼的手段。反應出西方社會對翁山蘇姬從極高度支持轉變為大失所望,感嘆民主象徵崩壞。
緬甸政府在2010年啟動政治改革正值美國積極推動重返亞洲政策,過往與中國關係甚為緊密的緬甸,便順勢成為美國希望深化合作關係的對象。翁山蘇姬藉由在國際法庭捍衛緬甸的立場,展現抵抗國際訴訟壓力的形象,提振所屬的全國民主聯盟在今(2020)年底的緬甸大選的聲望。自1990年代以來,中國一直是緬甸最重要的國際支持者,協助緬甸抵抗國際經濟制裁,並且投資重大經濟建設。然而,中國的援助並非毫無代價。
直至緬甸政治改革,時任總統登盛(Thein Sein)在2011年才終於宣布停建密松水電廠。但由於緬甸緊臨印度洋,中國並未完全撤出緬甸,反而強化了對緬甸的公眾外交工作,在當地電視頻道播放央視節目、擴大雙邊利害關係人的交流,國營事業也在緬甸投入慈善工作,建設醫院、小學。但在軍政府的支持下,人權團體始終無法阻擋中國興建水電廠。在法庭上,翁山蘇姬強調若曾發生百萬人流離失所的科索沃戰亂都未面臨「種族滅絕」的指控,以同樣的罪名指控緬甸政府罪行並不公平。
這是習近平自2009年暌違19年之久的首度訪問緬甸,當時習近平還是國家副主席在馬哈迪眼中,作為大國的中國願意降價,代表小國馬來西亞的談判是成功的。
李光耀在其回憶錄曾提及,「馬哈迪對新加坡有強烈的反感,他直言不諱。主要的原因,可能與馬哈迪在新加坡唸書時的生命經驗有關。
不過在2019年4月馬哈迪卻峰迴路轉,與中國討價還價後,他決定以440億馬幣(3200億台幣)的造價重啟東海岸鐵路。另一方面,馬哈迪欲展現他才是馬來西亞國家利益的守護者,遏制大國蠶食小國的局面。在2018年馬來西亞第14屆大選中,馬哈迪多次抨擊前首相納吉與中國緊密的關係。小國單挑大國——中國、印度和美國馬哈迪近期針對的三個大國,分別是中國、印度和美國。這是歸於英國在1981年決定提高馬來西亞學生的學費,不再補助歐洲以外的國家,故學費由300英鎊提升至900英鎊,共影響17000名大馬學子。在此之前的首相,如東姑阿都拉曼、敦拉薩和敦胡仙翁都試圖以外交手段解決馬英之間的歷史矛盾,而馬哈迪選擇訴諸反殖情緒和馬來民族主義解決外交問題。
「最後再買英國貨」(Buy British Last)運動延伸出了「向東學習」政策。他指控納吉出賣國家主權於中國,如柔佛州由中國地產商碧桂園所建立的「森林城市」項目,以及造價高達655億馬幣(4750億台幣)的東海岸鐵路(East Coast Rail Link)和大馬城(Bandar Malaysia)。
這並非馬哈迪第一次因個人言論而使馬來西亞與外國關係發生摩擦。另一個原因是英國人決定將種植公司「牙直利」(Guthrie)售給馬華公會旗下的馬化控股,而讓「新經濟政策」下馬來土著的經濟利益受損。
」這或許使得馬哈迪對待新加坡態度更加強硬。乃至在國家利益上,馬哈迪對馬新水供協定、馬新彎橋、馬新高鐵等議題都有意見。
馬哈迪進一步強化馬日兩國的關係,並引入日本資本和技術協助推動國產車產業,與三菱集團創立了「普騰」(Proton,亦譯作寶騰)汽車公司。而馬哈迪未曾在英國留學,且非出身貴族或政治家庭,有強烈的馬來民族意識,才會在外交上對殖民者和內政上對華人態度強硬。此「東」非指中國和台灣(歸於馬國華人的因素),而是指日本。就此馬哈迪的團隊對在倫敦證交所上市的「牙直利」進行惡意收購,收歸於馬來土著主導的「國民投資機構」(Permodalan Nasional Berhad)。
反新加坡的歷史緣由馬哈迪第二個喜歡針對的國家是新加坡。馬哈迪在其部落格提到,李光耀在1960年代曾將他視為造成新加坡種族騷亂的馬來極端派(ultra)之一。
馬哈迪在1981年首次擔任首相後,已多次在國際外交上引發爭議性,其主要針對的是大國和先進國,包括美國、英國、中國、印度和新加坡等。Photo Credit:Reuters/ 達志影像2018年5月19日,馬哈迪接見新加坡總理李顯龍。
此舉出乎外媒的意料之外,此前不少外媒認為馬哈迪是出自反中立場欲取消中國承包的工程,但實際上他或是為了贏得2018年選戰才主打「反中牌」。他在未告知內閣的情況下開展了「最後再買英國貨」(Buy British Last)的運動。
馬哈迪不僅多次威脅要切斷對新加坡供水,並提高水價至合理水平,還取消了馬新高鐵,卻又執著於建設連通馬新兩國的彎橋,以讓船隻通過柔佛海峽。他說,新加坡華人看不起馬來人。在馬哈迪眼中,這些項目都只是有利於中方,且屬於中國「一帶一路」計劃中的「債務外交」,所以必須將它們暫停和重新審查。雖然他畢業自新加坡的愛德華七世醫學院(King Edward VII School of Medicine),即馬來亞大學和新加坡國立大學的前身,但馬哈迪任期下的馬新關係卻不平穩。
可見馬英關係的弱化,追溯自馬哈迪本身的反殖民、反英國和馬來民族主義的思路。筆者曾在以日本為師:馬來西亞的「向東學習」政策為何失敗?文中提及,馬哈迪另一個用意是要協助馬來土著在華人主導的本地汽車經銷市場分一杯羹,才會積極創辦國產車公司。
他強硬的外交手段,有別於前首相納吉時期對新加坡的友好路線,後者和平解決了馬新兩國的長期爭議,如新加坡境內的馬來西亞鐵道擁有權問題。他追述當年在新加坡念醫科的時候,請一名華族德士(計程車)司機載他到一位女性朋友的家,司機卻把他送到這戶人家的佣人宿舍去。
他甚至在選後訪中行程中,指出要提防「新殖民主義」,因為他認為貧窮國家無法在自由貿易中與富國競爭。馬來西亞首相馬哈迪(Tun Mahathir bin Mohamad)向來在外交議題上口無遮攔,他於2月8日在吉隆坡舉辦的第三屆「聖城議員聯盟」(The League of Parliamentarians for Al-Quds)會議上,批評美國單方面與以色列推動「中東和平計劃」,排擠巴勒斯坦,並建議美國總統川普辭職下台。